縣府核准合法民宿


 
 

田媽媽田園料理



繁榮時刻-採收期熱鬧滾滾
    金針山上最多時居住近二百多戶,人數約一千多人,每逢暑假金針採收期,都會湧進大批人來幫忙。以這裡為例,除了遠從西部老家的人來幫忙外,地方年輕學子、原住民都是上山打工賺錢的一群,三百坪的工寮頓時擠近一百多人,是當時台灣最大的金針工廠,當地人都稱作「大工廠」。

山上的日子,場主除了供應三餐,還兼顧他們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。每天早晨六點放進行曲音樂,把採工從睡夢中叫醒,吃完早餐,近百位的採工便分散於農場的三十餘公頃的金針園裡採金針,中午吃過飯後繼續工作至下午三點左右收工。收工後的自由時間,一些年輕的學生會聚在工廠前的籃球場打球,或在工場內打乒乓球。最特別的是有些原住民採工會在金針園旁放置陷阱獵捕獵物,所以農場常會看到各種獵物出現,而蛇是最常見,山豬是最讓人血脈噴張,那麼近的看他的身形及獠牙,雖然死了,還是讓人害怕三分。
         晚間也可以聽聽音樂、看電視消磨時間。另外,工場裡面設有小型福利社,賣著當時流行的親親蘆筍汁、營養口糧等,為打工者提供服務。遇到大節日還會舉辦迎火晚會和摸彩活動,當時青山農場就像一個在深山裡的小聚落。 

熄燈號-金針加工場停工
    民國六十五年以後,外國金針紛紛以走私等不同方式打入國內市場,金針的價格經常在暴起暴落之間起伏,農友們不時向政府陳情希望取締走私金針,維持省產金針農的生計,但走私情況並沒有改善太多,再加上長濱花蓮山區也有大批農友種植金針討生活,國內市場量多利潤自然減少,金針收成利潤越來越差,山區金針農危機浮現。 
民國七十年代,場主也將重心漸漸轉移到山下的釋迦、荔枝等果樹種植,金針加工場也在這種情況下吹起息燈號,結束二十多年的金針加工工作。 

轉型與再生-以休閒為訴求的青山農場
         民國八十七年,為配合「忘憂花季」的舉行,開始逐年的修建與使用上的調整,現在工場大廳除了保留原有木造建築結構外,在原有的機房也將當年使用過的農機具保留下來,讓遊客對金針產業的過往能有些許初步認識。另外,農場也將當年金針採收工人的休息空間,改建為住宿區、餐飲部及農特產販售區,讓遠到的遊客能夠享受到較舒適的旅遊空間。農場週邊目前除了有幾座觀景平台、步道及涼亭外,場主在十年前便陸續開始在園區摘植各種原生樹種及各式花卉,經過多年的細心照顧,現在樹已成林、各種花卉也隨著季節交替綻放,讓到訪的遊客在不同季節感受來到青山農場感受不一樣的山區風情。